山 西 省 汾 阳 医 院

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

首页 >> 医院历史 >>默认分类 >> 1966~1976年 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
详细内容

1966~1976年 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

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医院遭到摧残、破坏,首先是王清贵院长住进汾阳县举办的“宗教学习班”,后被医院造反派抓回批斗。接着王祝康、张哲等院领导被隔离、围攻。院一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大多数被点名批判;知识分子受到压制、歧视;医务人员不敢钻研业务;管理不善,医院物资和器械丢失损坏严重;护理人员不安心工作,实行医护一条龙,三级护理被取消;医务人员得不到补充,技术队伍青黄不接,医务质量下降。1968年4月,由于汾阳县两派武斗升级,导致医院关门停诊。

1969年3月29日,医院成立革命委员会,张宪源任主任。当时,张宪源在困难的条件下,带领全院职工狠抓医疗工作。在这一阶段,根据上级精神,也搞了“清理阶级队伍”“一打三反”等运动,一些受到错误处理,有的下放基层。同时落实“深挖洞”精神,在院内城墙根底挖了地下防空洞。

1972年后中共中央提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。1975年,又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,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,因而这3年医院工作在曲折中有发展。

1969年,医院成功抢救本县孝臣大队52名食物中毒的农民;切除41公斤的巨大股骨巨细胞瘤。1970年,派出医疗队下乡,对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支持。1971年4月14日,吕梁地区恢复组建,从此医院作为吕梁东部的医疗服务中心,工作量增大,医院在整体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。1971年12月18日,张宪源出席吕梁地区首届党代会。1971年至1972年,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、外科急腹症,并开展了针刺麻醉。1974年,申请得到省卫生厅投资16万元,进行医院旧楼维修,经过近一年时间,有50多年历史的住院楼整修如新。同年成功抢救3·20汽车失火事件一批大面积烧伤患者。这段时期,在办院方针上,坚持面向农村,以县、社、队三级医疗网为基础,有疫情逐级上报,疑难病人逐级诊治,医务人员逐级培训,科研工作逐级指导。通过以上“四逐级”,实行医疗、预防、教学、科研四结合,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,中央卫生部为此发了简报。《山西日报》、山西广播电台等多次报道医院事迹。《山西日报》评价当时的汾阳医院是:“敞开医院大门,热情接待农民群众;走出医院大门,为农村送医送药上门;请进医院大门,为农村培训赤脚医生。”1975年3月25日,医院党支部、团支部、民兵连共同出席吕梁地区群英会。6月26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汾阳医院为农村培养医务人员的消息。8年中,培养农村医生700多人。1974年至1976年,医院建起面积1610平方米的3层门诊楼1座。1976年,全院床位175张,职工166人。 


seo seo